在古代的官制体系里,翰林院并非寻常衙门,而是文脉汇聚、才学巅峰的象征。那些提笔能定江山、开口可议国策的读书人,究竟相当于今天哪个角色?
他们不带兵,不管钱,却能左右帝王的决策;不掌实权,却深居内廷,常伴君侧。起草诏令、编修国史、主持科考、为皇子讲学——每一项都关乎国家命脉。这样的角色,不是普通官员,而是思想的引擎,智慧的储备库。
翰林的门槛高得惊人。非进士不入,非优等不选。状元、榜眼、探花自不必说,就连二甲前列的才子,也要经过层层考核,才得入院。他们通晓经史,精于辞章,能写锦绣文章,也能析政论道。李白醉笔挥毫,苏轼纵论天下,张居正运筹帷幄,皆出自此门。
翰林,古代的智囊核心
想一想,今天的政策研究机构里,那些为政府起草改革方案、分析经济趋势、评估社会影响的学者团队,是不是与当年翰林院如出一辙?他们不直接执政,却塑造执政的方向;他们不站在前台,却默默影响着整个国家的节奏。
“翰”是笔,“林”是群,合起来就是“文才之林”。这不是一个职位,而是一种身份——国家最顶尖的文智集团。他们用墨水代替刀剑,以文字编织治国蓝图。
现代人常说“智库”,这个词听起来很新,可它的内核,早在千年前的翰林院里就已经成型。没有现代科技,却有最纯粹的思辨;没有数据模型,却有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。
支付宝蚂蚁新村最新答案2025年9月26日
1、题目:古代的“翰林”类似于现代的哪种身份
2、正确答案:智库专家
3、答案解析:
翰林自唐而兴,明清鼎盛,是朝廷最核心的文职精英集团。他们负责起草诏书、修撰实录、担任科考主考,甚至为皇帝讲读经史。这些人不仅文采斐然,更具备极强的政治洞察力与政策制定能力,其职能与今日政府与企业所倚重的智库专家高度重合。
想要成为翰林,必须先过科举大关,且是其中最顶尖的一批人。他们不是书呆子,而是能将学问转化为治国方略的实战型智者。苏轼在翰林院中直言进谏,张九龄以文才辅政安邦,无一不是以思想影响权力的典范。